最近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意见》(下称《意见》),在深化对干部的日常了解方面,提出要“深入了解干部的日常品行和表现,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识别干部”,这对当前正在进行的地方领导班子换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深入了解干部,需要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能。
听其言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听其言,是了解干部的最直接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听述职述廉报告。述职述廉报告既是党组织了解干部基本情况的第一手资料,也是党员干部的一次自我鉴定,能够看出一个干部是否实事求是,是否对组织忠诚老实,更能够在干部对问题的分析中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其是否存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不良习气。
听纪检监察机关、审计、信访等部门的意见。在对干部的日常了解中,不仅要听取考察对象所在单位的意见,而且根据需要应听取巡视机构、审计机构和其他相关部门的意见。为此,《意见》指出必须建立干部监督信息档案,相关部门应“及时收集整理纪检监察、审计、信访、巡视、督导等执纪监督方面信息和网络舆情反映的干部有关情况”。只有多方面听取意见,对干部的认识才能不停留在感觉和印象上。
听党委领导班子、分管领导和组织部门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选人用人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推荐票只能作为用人的重要参考,不能作为用人的唯一依据”。最了解干部德才和实绩的,是领导班子、分管领导和组织部门,他们在推荐干部方面最有发言权。同时,要正确分析和对待票数,在正常情况下,得不到大多数人拥护的人不能提拔。得票情况与党组织掌握情况不一致的,应具体分析、仔细甄别、准确判读。
听广大党员群众的意见。选拔任用干部既要重德才、重实绩,也要重公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业绩在实践,干部名声在民间”。因此,应多到基层干部群众中、多在乡语口碑中了解干部。实际上,重公认与重德才、重实绩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统一于正确的用人导向中。只要我们“让那些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让那些阳奉阴违、阿谀逢迎、弄虚作假、不干实事、会跑会要的干部没市场、受惩戒”,群众必然满意。
观其行
观其行为动机。对于选人用人而言,要了解一个干部,不仅要看行为本身,更要观其行为动机。只有站在党的立场上,站在为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工作进步、事业发展的立场上为官做事,才是正确的动机。观行为动机,不能靠一两句口号来解决,必须长期看。
观其理想信念。在和平建设时期,考察干部的理想信念虽没有在革命战争年代那样直接,但是仍可检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六个是否”的检验标准,即:是否在重大政治考验面前有政治定力;是否能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勇挑重担;是否能牢固地树立宗旨意识;是否能对工作极端负责;是否能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是否能经得起权力、金钱的诱惑等。这是在新时期检验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的标准。
观其对重大问题的分析和处理。“新的历史特点”是我们党全面审视和判断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大势得出的重要判断。“新的历史特点”对党员领导干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科学判断形势、化解风险挑战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观察干部对重大问题的思考,可以看其对问题的见识和见解;观察干部对复杂问题的处理,可以看其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观其对群众的态度和感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因严重脱离群众导致失去政权、人亡政息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他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关心群众疾苦,解决群众困难。在选人用人中,观察干部对待群众的态度,可以看其品质情怀、境界格局。
察其能
古人云,国有三不祥:有贤而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但是,贤与贤之间是有区别的,“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这就要求,我们在考察了解干部中,不仅要知人之长,也要知人之短;既要知人长中之短,也要知人短中之长。否者,必然会知人不深、识人不准,进而导致用人不当、用人失误。
察其能是前提,关键得用其能。一些地方、部门在选人用人上,论资排辈,讲究平衡,不是看谁的能力强、素质高,而是看谁的资历老、工作时间长。用非所长、用非所专,结果必然导致问题积压,工作难以展开。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什么人、用在什么岗位,一定要从工作需要出发,以事择人,不能简单地把职位作为奖励干部的手段”。只有这样才能让大批的优秀干部涌现出来,干部的聪明智慧才能充分释放。